山西省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小题。
挺拔之姿
朱以撒
①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艺术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②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我和魏晋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亮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地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
③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如果仰视山间,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无疑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地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徐徐地起来,徐徐地行走,徐徐地轻谈。“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由快而慢而已。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
④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屈原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遒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争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
⑤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简”了。南朝梁的庾子山在《小园赋》中有不少数字:一枝之上,一壶之中,欹侧八九丈,纵横数十步,榆树三两行,梨桃百余树。不过他最让人欣赏的是“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读到此处,清出来了,简也出来了。清简相尚,往往是最有韵致的。在魏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竹是环境的背景,也是心境的背景,如果观察他们的雅集轨迹,竹林七贤、金谷宴集、兰亭修禊,都是在茂林修竹间,在这里挥麈清谈、稽古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的,暂时离了俗务,离了尘嚣。一千多年后,我们每一年都会于三月三日在兰亭纪念这些名士。我去了几次,顺便去看那些竹林,使人神清气爽。恍兮惚兮,有四十一位名士,流觞曲水,恍然不知有身外事,这真是一个不可复制的暮春啊。欧阳修曾对他们的笔调赞叹不已,“盖其初非用意,而逸笔余兴,淋漓挥洒,或妍或丑,百态横生,披卷发函,烂然在目,使骤见惊绝,徐而视之,其意态如无穷尽,使后世得之,以为奇玩,而想见其为人也。”想想也是,像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王珣的《伯远帖》,都那么小,一张便笺般大小,清简出风尘,三笔两笔,精气神都聚于此了。在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一个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剑走偏锋,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里。想想当年的阮籍,以青眼、白眼待人,对于俗人、雅士的态度是决然不同的,不会兼收并蓄广交天下朋友而不辨其脾性格调,相比于今人内怀奔竞之心,好冠盖征逐之交,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
⑥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紧紧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渐渐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暑无间,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而另一面又使我察觉到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力蓄积着,不使外泄。所不同的是农耕者远没有竹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时过早地负重,后来再也长不高了。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
⑦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进入古色古香的庭院,玩味钟鼎彝器、诏量镜铭、瓦甓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时雨,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让热烈的阳光照彻。
(选择《散文选刊》,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第三段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文意生动,兼之长句短句错杂,富于变化,体现了散文之美。
B.文章第四段认为屈原不能“砥节立行”、王维不能领悟竹的节操,而推许李白和郑板桥能循自然之道的风骨。
C.“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这句话是说,每一个懂竹的人都会获得内在支撑,成为有风骨的人。
D.随着年龄的增长、境遇的改变,同样的竹子,“我”却“读”出了不同的内涵。
E.文章采用倒叙、插叙的手法,综合运用了记叙、说理、抒情等表达方式,谈古论今,托物言志,旨在表达对农耕兄弟的赞美,对乡村文化的眷恋。
2.题目为“挺拔之姿”,但画线部分却写扭曲的竹子,是否合乎题旨?为什么?
3.从情感和写作技巧两个方面,赏析文章最后一段文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秋浦歌十七首
【唐】李白
其四
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其十
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注】这两首诗是诗人第二次游秋浦时创作的,诗人此时已进入暮年,离开长安已达十年之久。
1.下列对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其四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愁之深重;其十以景衬情,从不同角度歌咏秋浦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也流露出诗人到秋浦之后的内心感受。
B.其四描绘了一位面容枯槁、白发苍苍的孤苦老人的形象;其十描绘了一位客居他乡的游子形象。其实两首诗中的主人公都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C.李白的这两首诗都写到了猿声,“猿声催白发”借猿声的凄厉来渲染内心的愁苦,“猿声碎客心”借猿声的凄厉来劝告人们不要到这里来观赏山水。
D.“猿声催白发”一个“催”字强调自己的头发白的非常快,与“朝如青丝暮成雪”异曲同工。
E.两首诗在语言上各有特色,其四语言含蓄隽永,语言风格与陶渊明相似;其十运用叠字,如“千千”“山山”等增强了诗句的'韵律美。
2.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三、诗歌鉴赏
名句默写。
(1)《氓》中写女子每天早晚辛苦劳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诗人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
(3)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
四、情景默写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博观约取,师心自用,在原有对汉隶、明清行草等书法精深研习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符合个人气质的艺术形态。
②在这个城市疏离大自然、对农作物极其陌生的年代,感受农业的重要、粮食的意义,对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当代人,特别是孩子来说很有意义。
③他在能源经济形势发布会上思路清晰,思维敏捷,尤其是对今年的能源经济形势所作的分析,使媒体记者一目了然,佩服得五体投地。
④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传统家书离我们越来越远,然而,家书寄寓着历史、亲情、文学、道德、礼仪、艺术等丰富内涵而历久弥新,愈加珍贵。
⑤中国国家馆在东方的晨曦里,在美轮美奂的世博园建筑群中,发出耀眼的中国红。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五、选择题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各类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数量。
B.黄杨木雕古朴文雅,精致圆润,适宜把玩陈设,被收藏者所喜爱,因此近年来黄杨木雕成为民间收藏的新贵,市场上风头强劲,前景看好。
C.此次招聘会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本部与装备环境工程部等部门共计300余个岗位,主要招收硕士、博士生,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物色、储备人力。
D.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民族,我们要和与自己民族政见不一致的国家进行对话与沟通,增进了解,互相学习。
填入下句横线上的语句语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秋季的气候是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_________,因此,秋季养生在对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导引等方面进行调摄时,应注重一个“和”字。
①故有“秋老虎”之说。
②立秋至处暑,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加之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
③“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稍有不慎,容易伤风感冒,许多旧病也易复发。
④由于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相适应,体内阴阳双方也随之发生改变。
⑤被称为“多事之秋”。
A.②①③⑤④ B.①②④③⑤ C.②①⑤③④ D.①②③④⑤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药品可以帮我们预防、治疗疾病,但若使用不当,①__________________,以口服药为例,药物进入胃肠道后逐渐被吸进血液,随着时间推移,②__________________,当药物浓度高于某一数值时就开始发挥疗效,然而,③__________________,超过一定限度就可能产生毒性,危害身体健康。
六、语言应用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如果有机会,我要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因为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①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常怀感激之心,这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一种境界。当你饥饿难耐,放学回家,一进门发现妈妈已经为你准备了一桌可口的饭菜;当你为一个学习问题抓耳挠腮,百思不得其解,老师精妙的启发点拨,让你豁然开朗;当你跑得气喘吁吁追上一辆公交车,司机把已经关上的车门重新打开……面对这些司空见惯的小事,你在意过吗,动心过吗?
根据上述材料的含义,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不得抄袭、套作。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