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平分生命》教学片段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教学中的随机应变,也就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生成。在尊重学生、关注学情的课堂中,它正逐渐展现喜人的面貌。它让思维交锋,真情激荡,课堂灵动,但有时生成也会偏离文本,偏离目标,导致思维混乱,不知所云。面对瞬息万变的课堂生成资源,教师如何发现甄别,并迅速捕捉,以实现生成的有效性呢?
一、 耐心倾听,优化利用
案例:小学北师大版第5册《圆圆的沙粒》课堂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让我们换个角度想一想,圆圆的沙粒钻进蚌壳时,会想些什么?
(在学生发言过程中)
郑飞畅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反对徐鑫的意见,他刚才说‘沙粒钻进黑黑的蚌壳,好可怜呀!’
我觉得不应该说‘好可怜’,因为它是自愿钻进去的!
师:你的感受非常独特!同学们,圆圆的沙粒是不是“可怜”地钻进贝壳呢?
生;不,它早就有了要变成沙粒的打算。
生:是呀,圆圆的沙粒要变成珍珠的决心已定,因此才会在同伴们的冷嘲热讽中,毅然钻进贝壳。
我很佩服它,不觉得它可怜。
师:课文中哪个词语写出了圆圆沙粒的这种心情呢?
生:坦然。
师:是呀,圆圆的沙粒要将自己变成珍珠的梦想进行到底,它没有一丝顾虑,心情平静地钻进贝壳。
面对突如其来的,质疑“可怜”一词感情色彩的课堂生成,教师敏锐地发现问题背后隐含的价值,果断改变教学预设,迅速提炼学生的问题,将其优化成: “圆圆的沙粒是不是‘可怜’地钻进贝壳呢?” 在热烈的讨论声中,学生们更深入地理解了圆圆的沙粒毫不犹豫,将梦想进行到底的坚定信念。来自学习伙伴的问题,让学生们感到更亲切,从问题中探究,从错误中求知,不仅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是一种充满魅力和激情的探究活动,而且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认真倾听、辨证性倾听等良好学习习惯。新课标强调课堂是教与学的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学的目标已经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更侧重于学生的能力培养与发展,教师有责任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环境。“课堂是涌动着的生命,生成问题的课堂才是有生命活力的课堂。”课堂中的生成常常不期而至,又稍纵即逝。只有在师生平等尊重,相对宽松的课堂中,面对教师理解的眼神,耐心的态度,聆听的耳朵,学生们才敢于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只有教师具备足够的生成意识,敏锐的教学眼光,宽广的胸怀,课堂生成资源才能焕发绚丽的光彩。“对话,交流,教师成为思维的引领者,”首先,教师需要停下步子,耐心倾听,不让课堂生成资源白白流失。
二、 适时引导,回归文本
课堂生成的“奇谈怪论”中,有的曲径通幽,直捣教学重点,有的旁枝错节,不可思议,甚至有些“鬼谬”。面对后者,我们是呵斥指责,敷衍了事,还是迎难而上,顺学而导呢?导往何处?又该怎么导呢?
案例:小学北师大版第6册《平分生命》课堂教学片段
(课堂上,师生正围绕着描写小男孩神态、动作的语句有感情朗读,进一步理解他感人的奉献精神时)
林硕突然举手说:“老师,我觉得男孩这样做,太没必要了!因为,如果输血会失去生命,就算男孩救活了妹妹,而他自己死了,这样的输血有意义吗?”
全班学生愣住了。
教师沉着地说:你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们来个假想,如果你就是那个男孩,会怎么做,输血?还是放弃?再细细读一遍课文,相信你会有自己的选择。
(短时间的'沉默后)
生:我觉得男孩还是会输血。因为课文中说,在父母双亡的情况下,男孩和妹妹相依为命,在妹妹生命垂危,急需鲜血的时候,他怎么忍心看着自己唯一的亲人死去?
生:我也是觉得男孩不可能放弃。因为文中写到,“男孩犹豫了一会儿,最后点了点头,”躺在床上,平静地看着妹妹,说明他已经考虑过了,即使失去生命,也要救妹妹。
生:我从“在场的医生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这句话,感受到男孩牺牲自己,救妹妹的这种勇气感动了医生。“输血没必要”的课堂生成,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如果教师处理不当,盲目肯定,那么“救与不救,结果都一样,反正都是要死一个人,输血的确是没必要的”的想法就会成为学生们的思维定势,教学严重偏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因此,面对想法偏激、有违文本内涵的课堂生成,教师应冷静对待,迅速调整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价值引导。案例中,教师巧妙地将问题导回文本,通过假想、“再细细读一遍课文,相信你会有自己的选择。”等学法指导,以鼓励性语言,帮助学生将思维重心移至文本,在对文本的再次解读中,在七嘴八舌的议论声中,有效地摆脱了生成带来的“误导”,将课堂教学推向最高潮。换个角度思考,偏激、错误的课堂生成也是一种教学资源,对于教师是一种理念和智慧的挑战,对于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耳濡目染更多的是教师的积极的态度,缜密的思维和大度的胸襟。不管面对怎样的生成资源,课堂教学作为学生走进文本,和作者交流的过程,教师始终担当着桥梁的职责,应坚持以巧妙的点拨、睿智的启发、风趣的讲解,帮助学生行进在阅读文本,感受成长的道路上。
三、 巧妙处理,柳暗花明
在开放互动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们有时会冒出一些“傻气”的问题,它们虽说没有一定的教学价值,但都是学生烂漫童真、童趣的体现,如果被教师以“下课后我们再研究”的语言匆忙打发,那太伤学生自尊心了。可是课堂时间又是有限的,该如何处理呢?在这进退两难的“尽头”,怎样找到那豁然开朗的出口呢?有位教师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一位学生突然发问:“老师,我有个问题不明白,鲤鱼阿姨、乌龟阿姨为什么不把青蛙妈妈的样子说清楚,害得小蝌蚪不停地寻找妈妈呢?”只听教师话锋一转,反问孩子:“如果把青蛙妈妈的样子说清楚,你有什么好办法呢?”于是纯真的学生们纷纷从课本中找语言来说明,既弄清了文本内容,又不知不觉地进行了一次口语交际的训练。这招巧妙的转换,真是一举多得呀!
特级教师万永富在教《麻雀》时,也遇到了类似的情景,一位学生说,文中的麻雀很爱孩子,可他亲眼见到当猫爬上燕子窝时,老燕子抛弃孩子独自飞走。万老师在肯定孩子的想法独特后,以“你见到过我们生活中有虐待自己孩子的妈妈吗?这种现象是常见还是少见?”的问题,让孩子懂得“不能用极个别的现象来否定伟大的母爱”。在课堂生成的瞬间,两位教师能迅捷地做出如此巧妙的处理,不得不令人佩服他们过人的教学机智和渊博的教学储备。这使我想起了一位常出入于评弹馆、说书场的教学老前辈,他常从各种艺术形式中汲取许多教学营养,据说有回他从一部新播映的电影中得到灵感,提出了一个别具一格的教学设计。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应尽可能多地接触、了解艺术领域,文学领域,科学领域等。不仅专业知识要精深,而且还要力求学习领域的广博。学无止境,在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知识储备越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越深厚,才越有可能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课堂新景象。在新课程的沃土上,才能尽情绽放语文教学独特的魅力。叶谰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在这条不可预知的旅途中,老师,你准备好了吗?耐心倾听、巧妙引导、独特的教学机智和丰富的教学储备。挑战未来,挑战自我,课堂必将生成更多精彩!
文档为doc格式